沿着光辉足迹铸魂育人的正定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19 09:27:29          浏览量:1022


民小编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为正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正定坚持把这些生动实践转化为教育的源头活水,通过高位推进、健全进课程教材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深挖重大实践思政内涵,课程转化、完善重大实践进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打造正定特色“大思政课”,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起来看他们的实践——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任职期间,他提出用发展眼光和战略观点抓好教育,制定“人才九条”,修缮隆兴寺,兴建荣国府,开创“中国旅游正定模式”……为正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正定坚持把这些生动实践转化为教育的源头活水,系统融入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多维度、多层次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高位推进,健全进课程教材工作机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县委统筹、部门推进、学校落实”分层推进工作机制。一是强化领导。把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进课程教材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亲自抓,教育、文旅、宣传等14个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制订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全面统筹。二是注重落实。县教育局、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出台《习近平在正定重大实践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从校长思政课内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育人活动开展等方面系统部署,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一校一案”抓好落实,各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掘周边实践资源和校外师资力量,形成有本校特色的系统方案。三是健全机制。构建领导干部讲思政课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带头讲述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正定故事。

二、整合资源,深挖重大实践思政内涵

为全面还原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为正定经济发展所做的创新探索,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正定统筹全县力量整理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史料资源,夯实进课程教材内容基础。

(一)从历史中挖素材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依托县档案馆、县委党校、博物馆,正定强化历史素材搜集整理,分类梳理重大实践历史文献资料279件,建成重大实践档案库。县档案馆联合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资料征集整理》近30万字,汇编88位老正定人、在正定工作过的老人口述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的82篇文章,从立根群众中、“借光”兴正定、“下挖”识璞玉、家风带作风、百姓无小事、工作长勤严、军民鱼水情等7个方面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工作往事,成为正定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第一手素材。

(二)从身边人找故事

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不能干巴巴地照本宣科,需要挖掘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方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定强化“身边故事”发掘传承,在中小学开设“思政讲堂”,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亲历者、党校教师、退休老干部等,为学生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致力于发展经济、大兴教育、保护古城的事迹。在课程设计上,小学侧重讲“故事”,以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具体事件,形成感性认知;初中侧重讲“精神”,让学生在系列事迹中总结学习宝贵的精神和意志品质;高中侧重讲“理论”,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探索和思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讲授,让学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背后的理论逻辑。这些身边人的讲述鲜活生动,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提供了新路径。

(三)从出版资料中拓资源

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正定从政实践的出版资料是素材资源的重要补充。整合利用这些图文并茂、可听可感的出版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正定发掘梳理形成69万字的《追寻足迹 感悟初心: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从政实践媒体报道集》,同时整理媒体有关音视频资料,为依托史料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教学素材库,撰写《为民担当的好干部》《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等讲稿60余篇,持续扩充进课程教材素材资源。

三、课程转化,完善重大实践进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打造有机融入的课程教材体系,才能真正使思政育人质量得到最坚实、最根本的保障。正定注重用好课堂主阵地,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为主、多学科横向融入、校本课程有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一)讲透讲好思政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正定各学校充分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思政课程中为学生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早年从政实践所体现的坚定信念、高尚品德、从政风范。比如在道德与法治《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中,引入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与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共同为正定谋发展的事迹;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课中,让学生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生活时为这片土地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围绕热爱家乡的主题开展“了解正定”“习爷爷当年在正定”等一系列活动。

为探索更多元的思政课程实施路径,正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相结合制作课件、录制微课,择优向市局推荐并在县内传播,实现微课堂、党史小故事、优质课件、创新案例的资源共享,促进“三进”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县教育局已征集优秀案例、微课等200余件。

(二)上活上好课程思政

强化学科课程的育人责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正定将重大实践有机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形成全学科覆盖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溯源和历史逻辑。比如将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融入地理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化课程内容;将开“大包干”先河融入历史课程改革开放内容;在讲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对隆兴寺文物保护和重建工作的支持;在语文《月是故乡明》一课中,通过描述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和思念之情,引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正定当作第二故乡牵挂于心的故事;在体育课中,带领学生认识乒乓球、认识奥运冠军、认识乒乓球奥运冠军摇篮—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情缘。

(三)创新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已出版的书籍资料是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最直接、最权威、最系统的参考资料。县教育局以《知之深  爱之切》《习近平在正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为依托,分学段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重大实践进课堂教学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由点及面在全县推广使用。在编写时,注重学段分层,小学以讲故事为主,初中分主题论述,高中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与实践结合,选取学生每年开展研学的隆兴寺、荣国府、塔元庄等地的相关事迹,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的主要实践,让课程开展路径更加多元。

各学校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的育人内涵,因校制宜开设校本课程。岸下小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建成的“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设校本课《铭记历史》;塔元庄小学利用村史馆开设校本课程,以视频、照片等形式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塔元庄、指导实现美丽蝶变的历程,让学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引领下爱祖国爱家乡。

(四)建强激活思政课教师队伍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定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素质培育,通过组织大中小学教师集体教研,共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与思政课教材中可链接的内容,引导教师讲授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时自觉融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素养,正定县教育系统与石家庄学院、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共享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堂教学资源。定期邀请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教师开展培训,发挥石家庄学院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的作用,利用寒暑假组织思政课教师脱产培训。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积极性,正定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纳入“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大赛”,以赛代训,在比赛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让教师真正成长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的新一代思政课教师。

四、实践育人,打造正定特色“大思政课”

要让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必须将思政“小课堂”融进社会“大课堂”,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发展,让思政课更“活”更“实”更接地气。

首批市级“大思政课教育基地.jpg

2023年5月正定博物馆入选首批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一)搭建育人平台

在《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写道:“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正定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开展“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每一个革命遗址都是一个信仰基因库,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正定充分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定保护的10处革命遗址和塔元庄、岸下村等村落,建成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3个,市级基地12个。

利用基地资源,正定积极开发研学路线搭建育人平台。目前已开发“高平地道战遗址—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园—荣国府—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正定县党组织诞生地纪念碑—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等研学路线4条,分为“沿着光辉足迹”“体味传统文化”“感受家乡发展”“领悟思想伟力”4个主题,开发实践课65节,涵盖“乡村振兴塔元庄”“文化创新的典范  旅游兴县的基石”“中国乒乓球运动成就”“石家庄的前世今生”等课程,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口味、营养丰富、“地方话”鲜明的精品课程,保障“行走”的思政课可听可感可学习、有滋有味有收获。

(二)创新育人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组建学习小组、活动社团、学生讲解团,举办故事会、宣讲会、读书会等,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作为正定小小解说员,游走在正定各个名胜古迹、革命遗址,向游客介绍正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举办“正定实践故事分享会”,师生共同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的感人故事,加深学生对领袖初心的理解。学生将感受和体悟诉诸笔尖,具象化呈现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正定实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推动思想入脑入心。

(三)优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好走廊、校园文化长廊、海报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载体和图书室、读书角、阅览室等阅读场所,实现《习近平在正定》《知之深  爱之切》等资料进学校全覆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知识熏陶,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实现浸润育人。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