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原型并不在保定冉庄,而是正定的高平地道战
发布时间:2025-01-07 00:00:00 浏览量:1325
《地道战》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精品影片,它火爆后,人们都记住了保定冉庄的地道。但实际上,《地道战》的创作原型、故事内容,甚至音乐歌曲,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定高平村。
正定博物馆县史厅
《地道战纪实》记录片介绍了《地道战》拍摄的由来:鉴于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指令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道战》。
《地道战》导演任旭东介绍,创作组成立后,先到的北京焦庄户,然后去了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先后采访了几十个村,但从未到过冉庄。
在高平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召集了11位当年曾参加过地道战的老民兵,详细讲述了他们亲身参加战斗的经历和地道战发展过程,为创作组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受高平村地道战素材的启发,剧本创作组在拟定编写剧本大纲和框架结构时,决定以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为基本素材,拟定要写一次战例、一个村庄,设计一个党支部书记、一个民兵队长。
鉴于此,影片中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都以高平村为原型进行设置。
比如,电影中的村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其原型是“战斗英雄”高平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用生命撞响警钟的高老钟的人物原型,也是取材于高平村的英雄人物;战斗事例也是围绕高平抗日斗争中的“三二三”战例改编而成的。
为何那么多地道战的素材,创作组偏偏要以高平村为原型呢?
所有的地道战发源地中,创作组在正定县的高平村受益最大。2004年8月15日,《地道战》主要剧组创作人员应邀来到高平村。面对众多权威媒体,编剧王俊益老先生向人们介绍:“选择高平,是20多个村庄比较的结果,相对于其它村庄,高平的战役历时长、战斗多、战争惨烈、当时的地道设施最完善”。
据相关史料记载,高平人民于1942冬开始挖地道,到1943年,先后挖成村外两条干线、村内三条干线的地道,全长达到了数十里的长度,组成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正是借助这样的工事,高平村人参加了大小五十多次战斗,打死了150多名日伪军,抓获了30多名俘虏,缴获各种枪支三十五支。
有人可能会又有新的疑问,既然影片以高平地道战为原型,那为何影片显示的却是保定冉庄的地道呢?
这是因为,抗战胜利后,高平地道失去了存在价值,多年没有修缮加固。1963年的洪水,冲塌了高平村大部分地道,仅残存一段用砖被覆过的地道。因此,等到真正拍摄时,高平村的地道已经不能胜任实景拍摄的任务了。
创作组只好重新寻找外景拍摄地:冉庄十字街,街心有3棵老槐树,具有古朴村落风貌;邻村唐庄村边有小河、石桥和三棵气魄雄伟的古杨树;李庄有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剧本创作组便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
目前,正定高平村地道保留600多米,地道内部完整保留有:储藏室、卫生室、广播室、饮水室、兵器室、会议室、休息室。
修复重建的高平地道战遗址,于1997年被石家庄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高平地道战遗址·高平抗敌斗争纪念馆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