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建游正定:《中国建设报》这样介绍古城正定

发布时间:2025-04-21 15:49:06          浏览量:1582

正定,拥有2200多年建县史、1600多年建城史,其历史可追溯到 2700 多年前。它坐落在石家庄市以北,雄踞滹沱河北岸,西控“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口,自古就是沟通京畿与华北平原、经略河北与山西的战略要冲。历史上的正定,曾作为府、州、郡、县治所,也是当时的北方军事重镇,有“三关雄镇”之称。

从“真定”到正定

战略要冲,是正定古城的一张名片。巍巍太行,纵跨京冀晋豫四省市,素有“太行天下脊”之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自北京起,沿太行山东麓走廊向南,保定、定州、正定、邢台、邯郸、安阳等城市依次分布。从太行山流出的河流,多为东西流向,阻隔南北交通。正定恰处太行山东麓与滹沱河交会点,是绝佳军事防守据点,故此,古时滹沱河南北常成为战场。

微信图片_20250421154743.png

战国时期,正定城所在地区属中山国和赵国的东垣邑。秦统一六国后,将东垣邑改设为东垣县。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将领陈豨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率军平叛,攻克东垣县,改其为真定县,意为“真正安定”。

事实上,真定并未从此安定。由于特殊的战略位置,无论是藩镇割据,还是王朝更迭,抑或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在诸多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真定的身影,也让州、郡、县治所反复在滹沱河南北两岸迁移。正定行政位置的变换,也折射出历史进程的曲折与时代走向的多种可能性。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盘踞河东(今山西)的北汉政权,北宋与辽直接接壤。在东起泥姑口(天津大沽口),西到代州雁门(山西代县北)的千里宋辽边境线上,真定所在的河北地区如同楔入辽地“幽云十六州”的钉子,宋辽围绕此地爆发了首次正面交锋,史称“高梁河之战”。北宋战败后,为防止辽军继续南下,在边境布置重兵,并修筑边防要塞,真定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红杏尚书”宋祁曾这样评价正定:“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镇(正定)、定(定州)。”从今天见到的正定城墙中,可以感受到昔日边防要塞的雄伟姿态:城墙是明代在历代城防体系基础上修缮而成,由夯土墙外包砖构成,周长24里,高三丈二,上阔二丈,其四方各开城门一道,均为三重结构,设有里城、瓮城和月城 3 道城垣,出入城内要经过 3座城门。这种城墙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封建王朝国都外,极为罕见,这也印证了其作为堡垒要塞的突出地位。直至清代,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延续千年的真定被改名为“正定”。

城墙在中国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折射出城市的发展定位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古城墙下的“扭抱缠斗”已成过眼云烟,而在“以现状整修和遗址保护展示为主,整体修复为辅”的总基调下,昔日城墙的“本真”正以古老的容颜与蕴含的新韵,向世人讲述着正定古城的辉煌往事。曾经的要塞重镇,其军事功能早被“遗忘”,迎来了真正安定繁荣的时刻。在历史长河中,遗失与记忆交织前行。它们不仅形塑了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在时代更迭中寻找到自己的安宁与新生。

……

城市保卫战里的风骨

天宁寺凌霄塔西北方向,有一处宋代建筑遗存——“正定府文庙”。正定曾作为府县两级治所,城中有“府文庙”和“县文庙”。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府文庙由龙图阁直学士、真定知府事吴中复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创复,金明昌元年(1190年),府文庙开始修缮、扩建,增设东、西廊庑,重新彩塑了几十位先贤、大儒的雕像。

府文庙坐北向南,分为三个大院落。正院是供奉孔子的文庙大殿、供奉孔子祖先的崇圣祠,以及供奉先师、先贤、先儒的东庑、西庑。西院是府学即古真定府的教育中心,东院为祭祀所用。

府文庙既传文承风,也见证文人风骨。在东院中,设有文昌祠、乡贤祠、名宦祠、六忠祠。其中,六忠祠供奉历史上与正定有关的仁人志士,包括欧阳珣、李邈,其匾额题曰“敬恕”,意为“敬仰忠义之士,树立戒慎仁义之心”。

微信图片_20250421154747.png

欧阳珣是北宋末年“硬骨头”文人的代表之一。这一时期,面对逼近都城东京的金军,欧阳珣联合主战派上书朝廷,力主抵抗,因而得罪了朝中主和派势力。为了报复和羞辱他,主和派向皇帝进言,命令欧阳珣作为“使者”,到河北向金军割让深州。在深州城下,欧阳珣义愤填膺,高呼“汝等宜勉为忠义报国”,唤起了全城军民的抵抗意志。金军遂将欧阳珣押送燕山府处死。同年,东京城破,北宋灭亡。

与欧阳珣“并肩战斗”的还有李邈。他是北宋清江人(今江西樟树),靖康元年(1126年)任真定知府。同年九月,金将完颜宗望率军压境。作为真定主官,李邈动员百姓上城助战。在被围困期间,他向多方求援,均未奏效。全城军民且战且守,在孤立无援中守城 40 多天。十月,真定城被攻破,李邈率众巷战,但寡不敌众,被金军俘虏,押送燕山府拘禁。其后,金将完颜宗望敬其品格高节,便以礼相待,并多次劝其投降,李邈严词拒绝,宗望无奈,只得将其押送燕山府。在那里,又对他进行了多次劝降,并许以沧州知州的官职,但他始终不受不屈。临刑前,他面朝南方叩拜,端坐就戮。

纵观中国古代史,王朝倾覆的大厦虽不是忠勇节义之士所能挽救的,但忠义之弦歌却总是让人荡气回肠,它昭示着勇敢与价值的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第二层是本可全身而退却不退。

……

把“荣国府”搬出《红楼梦》

提起“荣国府”,读过《红楼梦》原著或看过《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人们或许会想起“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而剧中荣国府的取景地之一就在正定。

作为仿古建筑群,正定荣国府如同从《红楼梦》中“搬出”一样——参照《大清会典》中王公府第的建筑形制,在占地面积2.2 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上,建成一座仿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整个府邸被分为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明清五进四合院式。走在中路上,一幕幕剧情中的场景尽在眼前,挂着“敕造荣国府”牌匾的大门、外仪门、向南大厅、内仪厅、荣禧堂等房间以及庄重的宫廷样式彩绘和明快的苏派园林彩绘在外院和内庭间变幻,贾母花厅、贾母正房、凤姐院、王夫人院、贾赦院等与《红楼梦》中人物息息相关的庭院,把游人思绪融入“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万千浮华。

微信图片_20250421154752.png

荣国府外,就是著名的“宁荣街”。这是一条再现“康乾盛世”景象的仿古街道,总长2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700平方米,共有房屋120间,房屋错落有致,街上旗幌招展。走上街头,仿佛走进了《红楼梦》的场景,看黛玉“弃舟登岸”后自东向西经过宁国府,又见元妃在元宵佳节自西向东奔娘家荣国府而来。对于古代繁荣盛世的重现,是对先人足迹的一种尊重,亦是对民族历史的一种传承。

长街深宅给正定增添了深沉静谧,古风元曲又赠予古城烟火灵动。荣国府西南 1.2公里处,是正定元曲博物馆。正定是元杂剧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元曲文化的繁盛之城。整个博物馆以“曲韵天成、遗音流响,正定元曲文化陈列”为主题,白朴书房的模拟造型和《墙头马上》《梧桐雨》等作品都直观地展现在博物馆内。

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的白朴是汴京人,生于金末。元军攻破汴京后,迁居真定,50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主要从事杂剧创作,也写过不少词与曲。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一曲《寄生草·饮》,虽然曲调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从歌词中足以感受白朴在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中“似醉似醒,满纸醉言,却话醒事”的郁积和踟蹰。

蓝天白云下,郊区麦田和城中高楼大厦相交融,让今天的正定如同一幅美丽水墨画。往昔情与景、人与曲、豪迈与嗟叹,早已融入一城繁华,也化作千年古城厚重深沉的底色。中国的历史,始终在“见证”与“被见证”中前进,“见证”则不忘怀,“被见证”则为后人鉴,这正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力量之源。

(摘自《天下宋城——千年文脉溯源及嬗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版)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