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正定 |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同题创作:正定隆兴寺慈氏阁

发布时间:2025-07-22 08:47:31          浏览量:1970

编者按: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为北宋单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其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是目前国内宋代建筑中的唯一实例。阁内供奉着北宋开宝四年独木雕刻而成的弥勒菩萨像。本期以“慈氏阁”为主题,共收录作品36首。

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同题创作

主题:慈氏阁

内容:正定隆兴寺内,供奉着独木雕刻而成弥勒佛的大殿,名为慈氏阁。据《隆兴寺志》和寺内石碑记载,此弥勒菩萨是北宋开宝四年修大悲阁的木料,择其最大者雕刻的。慈氏阁为单檐歇山顶,青瓦中心,绿琉璃瓦剪边,属于北宋时期的二层楼阁建筑。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有的一例。

请以“慈氏阁”为主题,多角度选择,题目自拟,展开创作。

令主:张永霞

要求:古风、律、绝、词、曲、现代诗均可,诗限新韵、平水韵,词依《钦定词谱》,限新韵、词林正韵,曲依《北曲新谱》或《元曲鉴赏辞典》,限新韵、中原音韵,但均不能混用。鼓励新创,尽量少用旧作。必须是原创,严禁抄袭及剽窃他人作品,严禁使用AI软件创作,一经发现文责自负,稿件概不录用。

本期作者张甫  丁彦兵  张建林  张云英  老盖  李瑞军  李艳莉  高嘉庆  李淑英  彭世团  王志敏  周志华  吴战平  卢秀贞  王长岭  何玉龙  刘微鹏  樊宏伟  张军玲  魏猛  邓济洲  王素冉  张永霞  刘东方  文岳  杨艳  韩建爽  王建敏  古月  王振伟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10.jpg

乙巳小暑,隆兴瞻礼慈氏菩萨

乱坠天花尽曼陀,万丈宫阙凌烟萝。

当来下生真佛子,云是法王阿逸多。

狮座高踞兜率界,喧阗法鼓畅法螺。

天冠宝相庄严具,妙谛广长若悬河。

劫满忽睹明星灿,道证龙华树婆娑。

亦曾化现游中土,便便广腹布袋歌。

度化群萌名契此,切切悲心起沉疴。

我今瞻此巍巍像,巨材实出台山阿。

艺祖铸像修宝阙,曼殊假道颊龙河。

旃檀欲斲三界动,甘霖法澍自滂沱。

千劫烟莽笼古刹,万祀金身岂销磨。

低回踟蹰不能去,忽闻九天鸣玉珂。

丁彦兵评:长歌慢调,一气呵成;漫天法雨,动摇尘风;岿然大象,如是者名。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24.jpg

题慈氏阁

丁彦兵

百尺琳宫起,轩开碧落临。

迎门深窈窕,当暑郁萧森。

一副慈悲相,千秋烦恼心。

生生皆化意,独木亦成林。

王振伟评:化典无形,比兴承托,品咂之余,韵味十足。

慈氏阁弥勒

张建林

净土归兜率,凡生自那夷。

段云金紫气,好相宝华池。

空苦无常法,大悲玄妙辞。

闻声皆向化,禅定业惟思。

王振伟评:遣词用典,禅随念起,起承转合自然贴切,四平头可斟酌。

慈氏阁

张云英

斯木何其幸,一朝入佛禅。

莲身诠匠意,慈目渡生缘。

悲喜红尘涌,清凉此处偏。

镜台常拂拭,一寸也琼田。

王振伟评:遣词造句,合辙押韵,一气呵成,禅机自蕴。

题慈氏阁独木

老盖

万般皆佛性,此木不独功。

拔萃唐年纪,涅槃宋夜空。

劫余歌梵呗,灰灭瘗龙虫。

林樾存生意,丰功与佛同。

王振伟评:诗意葱茏,立意从古,起承转合,耳目一新。

慈氏阁

李瑞军

独木萃丛林,慈行送福音。

檐铃摇梵韵,阁影翼凡心。

兜率补莲盛,龙华见树森。

未来寻佛迹,座上宝光临。

王振伟评:本诗切题,将慈氏阁来龙去脉以诗呈现,且无违和感。

题慈氏阁弥勒

李艳莉

久处恒阳地,慈悲独木功。

平生经异代,宋雨又元风。

幻化千般像,往来三界中。

沧桑多少事,一笑尽皆空。

王振伟评:言尽意远,虽平常词汇却有高古之宏相。

慈氏阁弥勒佛

高嘉庆

殿内笑佛陀,门庭度众阿。

金身传宋韵,大肚载洪波。

净土融方外,禅心化障魔。

千年德厚远,法相愈巍峨。

王振伟评:措辞不俗,禅机自蕴,然隆兴寺慈氏阁内弥勒佛与大肚弥勒佛不在一处,稍嫌跑题,可斟酌。

慈氏阁

李淑英

大寺驻弥勒,殿台当面迎。

单檐殊造就,绝势遂生成。

雕木合身巧,坐轩惟骨清。

千秋留宋迹,日月共光明。

张甫评:开门见山,不蔓不枝。

题正定隆兴寺慈式阁

彭世团

弥勒称慈氏,难寻大肚踪。

修身施法愿,高阁护真容。

千载沧桑去,今朝焕彩丰。

未来光烨烨,方得万民宗。

夏日临慈氏阁

彭世团

古柏歌青鸟,金阳一阁藏。

飞檐悬宋韵,斗拱绕檀香。

斜影未来佛,刚柔健美妆。

繁枝堆秀彩,入世戴花郎。

张甫评:既云未来佛,当存恭敬心,“健美妆”“戴花郎”诸词似需斟酌。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28.jpg

慈氏阁

王志敏

古刹巍峨立佛尊,慈颜济世示玄门。

独雕弥勒因缘木,营造透析夙愿真。

善念长存香火盛,真如永驻慧灯温。

一方净土涤尘虑,共沐禅光悟性根。

张甫评:古刹涤虑,彻悟性根,兜率净土,弥勒称尊。

慈氏阁

周志华

宋时古阁庄严立,慈氏巍然亮殿堂。

永定柱承千载月,减梁架览九朝霜。

河浮独木雕弥勒,焰绕莲台映背光。

檐马叮咚宣佛理,歇山抱厦说沧桑。

张甫评:直叙平铺,一览无遗,酌加含蓄更佳。

慈氏阁弥勒佛

吴战平

飞檐斗拱宋时风,阁角凌空近紫穹。

独木雕成弥勒像,方楼绘尽大千容。

梵音入耳听心净,香火盈眸看意浓。

历尽沧桑存万载,慈悲护佑古今情。

张甫评:承顺贴切,诗感亦佳。颈联“听”“看”韵味稍差。

慈氏阁

卢秀贞

宋迹犹存古阁雄,慈颜静对晚霞红。

穿廊风带千年梵,绕柱香凝四季空。

壁绘飞天垂慧露,阶生苍藓记尘踪。

铜铃自在传禅意,斗拱无声历岁丰。

张甫评:颔联不俗,尾句有凑韵之嫌,岁丰与否与诗意何干?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32.jpg

慈氏阁

王长岭

千年慈氏阁,宝刹亦峥嵘。

秀木雕成佛,隆兴赫有名。

丁彦兵评:浅白如话,亦成诗语,渐入佳境!“赫有名”稍紧些,莫如直用“赫赫”更坦然。

慈氏阁弥勒

何玉龙

正定隆兴寺,中庭弥勒藏。

风云弹指过,依旧立中央。

丁彦兵评:侧笔入锋,直指其心,亦好!

慈氏阁

刘微鹏

五台神木降滹沱,化作佛身慧影娑。

宝带金装香火盛,霞光通体耀慈阁。

丁彦兵评:虽有两处稍紧,但故事讲得明白,形象亦盛大动人。

慈悲阁

樊宏伟

古阁深幽貌已苍,梵音袅袅涤回廊。

慈悲本是心头月,幻化人间万点霜。

丁彦兵评:娓娓道来,直指人心。“幻”字稍虚,莫若直用“化作”。

正定隆兴寺慈式阁

张军玲

古殿嵯峨追宋迹,神木修缘千载功。

朝暮梵音香火处,一尊笑口渡航通。

李艳莉评:是神木之修为,亦是佛之修为,“渡航通”有凑韵之嫌。

慈氏阁中弥勒佛

高嘉庆

独木缘结弥勒身,慈悲佛性庇凡尘。

襟怀大肚容天下,笑面梵音度世人。

李艳莉评:普度众生,佛理相通,形象却非此处之形象。

观慈氏阁有感

魏猛

慈氏转轮相对望,大悲阁外各西东。

风云赵宋随烟散,古刹幽幽锁旧空。

慈氏阁

魏猛

弥勒无言观世界,重楼有量纳苍生。

千年风雨檐铃响,一入阁中心自平。

李艳莉评:第一首非是对慈氏阁的感悟,第二首有观有感,且超脱自然。

慈氏阁

邓济洲

独木犹能雕大士,重楼飞角势凌空。

谁知构造呈唯一,北宋遗珍傲立中。

李艳莉评:慈氏阁气势见于笔端,唯转句流俗。

赞独木雕佛

王素冉

开宝神柯化玉身,独雕弥勒见佛魂。

慈怀容尽人间事,笑口无言对古今。

咏慈氏阁建筑

王素冉

歇山飞角势恢宏,碧瓦琉璃宋韵浓。

永定柱存独历世,层楼亦带古时风。

李艳莉评:第一首起句不凡,迤逦而下,顺畅自然。第二首“宋韵浓”与“古时风”稍嫌重复。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35.jpg

蝶恋花·慈氏阁

张永霞

风过单檐铃作响,青瓦安心,犹引心清敞。又见琉璃晴翠样,翻飞白鸽依檐傍。弥勒巍巍深严相,静阅千般,凡境荒唐状。幻化幽明来与往,慈悲渡世无虚妄。

刘微鹏评:上阕景物描写,略显生凑。下阕新意不多。

清平乐·慈氏阁

刘东方

檐铃惊鸟,暮鼓晨钟杳。一柱檀香飘渺渺,阁影千秋窈窕。飞檐轻挽长空,中庭松柏葱茏。试问禅机何处,莲花正曳熏风。

张永霞评:这首词从声、形,到思,写出了寺院的静谧。“窈窕”一词还需斟酌。

【正宫·黑漆弩】慈氏阁弥勒佛

文岳

清风慈氏阁前落,带来闲逛云朵。越千年宋韵犹存,到此莫非因果?(幺)看金身法相庄严,世事问来缄默。只人间苦难沧桑,不忍去一一点破。

张军玲评:开篇没有拘泥于事物的表象,以风、云自然事物破题,意象空灵,让人眼前一亮,承接处以时间维度拉开,万法自然,情境妙合。结尾的转折是此曲的点睛之笔,哲思敏锐,余韵无穷。此曲匠心独具,意境超然。

【仙吕·醉扶归】慈氏阁弥勒佛

杨艳

肃穆能无量,金玉裹吉祥。乐以随缘大众帮,性若虚空样。善寺于佛普光,在在融融状。

张军玲评:由表及里,深化主题,结尾余味略觉不足。

【双调·驻马听】慈氏阁弥勒

张军玲

青瓦飞檐,造法承袭宋式款;庄严法相,精雕择选木佛端。凡尘苦乐静中参,轮回因果虚空念。结善缘,常开笑口禅机辨。

杨艳评:首四句扇面对增强了语言节奏感,后两句对句工整。承转自然,结语富含禅机妙理。

【中吕·卖花声】慈氏阁

高嘉庆

飞檐斗栱琉璃瓦,弥勒金身大肚娃,梵音环绕比丘家。空天法相,凡尘普渡,世间人、笑嗔痴骂。

张军玲评:开口见物,由实到虚,布局合理。“娃”形容佛祖,感觉不妥,结尾句有歧义,可酌。

【正宫·塞鸿秋】正定慈氏阁

韩建爽

飞檐翘翅凌云碎,回廊平座环烟翠。释怀弥勒含春寐,梵音轻叩虔心对。千秋梁柱擎,一线天光坠,慈眉笑看红尘沸。

杨艳评:曲文不板不滞,自然流畅,意脉分明。“千秋梁柱擎,一线天光坠”,画面感强烈。

【仙吕·一半儿】慈氏阁拜佛

王建敏

尊佛弥勒擅消灾,满腹愁肠求释怀,己不由心磕进来。脑筋开,一半儿施恩一半儿呆。

杨艳评:此小令从朝拜人的心理角度来写慈氏阁,别开生面,一个磕字,尽显拜佛之人踉跄之态;一半施恩一半呆,脑筋开否?未必也!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39.jpg

远望慈氏阁

古月

此时,我就站在你的脚下。我们知道你是多彩的,美的。

和大佛寺的其他佛像相比,你的多彩更像是爱和慈悲,

更像一门因为古老而有可能失传的手艺。


凿子、刻刀和铁锤,以及挥动着这些工具的手臂,

还有那驱动着这些手臂的信仰和力将你塑造的无比美丽。

雕像原本就存在于木头之中,每一根木头,都可能是雕像,

只要将多余的部分敲掉。它们就会逐渐露出面目。 


那些卑微而伟大的工匠,他们无穷的力量也许源自他们所雕刻的神灵? 

那种力量仍在虚空中散播,并震颤着光线。

神,可以被人们复制乃至创造出来,惟妙惟肖。


也许是沉默得太久了,让我们感到,时光既是永不停息的雕刻师,

也是它手上永不磨损的刻刀,

它或许更像一把铁锹,既习惯于挖掘,也习惯了掩埋。

就像我们眼中的艺术,既习惯于永恒,也习惯于遗忘。


也许每一座雕像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匠心独运的人。

他,仿佛透过雕像的瞳孔,在将我们深深凝望,

他的血肉消失了,他的灵魂仿佛风与土渗入了雕像以及它的心里、它的内部,

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也许雕像和工匠在相互塑造并成形,而雕像的生命更加持久,

是工匠的技艺更精湛?

不管怎样,冷漠而残酷的时光,

已将其姓名、容颜和魂灵轻轻抹掉。


伟大的、无名的工匠,

是什么驱使这些人滋长了创造雕像的念头?

雕像活了下来,活在工匠耗费的力气中, 

活在毁掉的工具中。活在坚固的楼阁里。

我们或许更期待,雕像散发出的慈悲的光芒。 

张丽苹评:很赞同诗歌中的一句话“也许每一座雕像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匠心独运的人”。佛本无相,以众生相为其相,因众生心为其相。工匠所雕刻的,也是心中的佛,代表了佛陀、佛法、和佛法的传承。佛法处处让人不执着,让人放下,求佛莫向外求,而往心里找,如作者一样,我相信慈氏阁的匠人们深谙其道,所以才把佛像那种洞察世间万象依旧波澜不惊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经过的虔诚的信徒,都觉得佛像仿若有生命一般,虽不语,却似在诉说着尘世的沧桑和佛法的真谛。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

王振伟

那年   五台山的佛光

独宠了一棵树


那年  常山郡的隆兴寺

可容一个法身


佛祖一苇渡了长江

那棵树  自渡过了滹沱河


有的树化作廊檐守护着你

你幻化成佛守护者众生


青灯守护着孤独的荣耀

黄卷翻阅着岁月的斑驳


一炷香   一份虔诚  

一个长头  一世莲花

古月评:王振伟老师本期的《正定隆兴寺慈氏阁》的作品,作品以现代诗的形式,通过一棵树、法身、滹沱河、青灯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混沌与迷失的世界。诗中情感真挚,表达了对于遗忘、失落和寻找的深刻思考。该诗在语言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有的树化作廊檐守护着你/你幻化成佛守护者众生//青灯守护着孤独的荣耀/黄卷翻阅着岁月的斑驳”,则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最后又以“一炷香   一份虔诚/一个长头  一世莲花”作为结语。诗歌以自由行文展开,节奏感强烈,但部分意象的转换略显突兀,如从“那年  常山郡的隆兴寺/可容一个法身//佛祖一苇渡了长江/那棵树  自渡过了滹沱河”等诗句。创新表现力上,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意象组合,展现了王振伟老师对于现代诗要展现的深刻洞察。

微信图片_20250722090943.jpg


《河朔诗词》编辑部

组 稿:张建林

编 审:文岳

评 委:丁彦兵  张永霞  房永华  刘微鹏  张甫  王振伟  杨艳张军玲  李艳莉  古月  林馨  张丽苹  李华

摄 影:刘东方

来源:河朔诗词

初审:刘瀛涵

复审:王云霞

审核:祁彦利、朱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