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眼中的正定博物馆 | 正定博物馆参观记

发布时间:2025-08-23 09:08:52          浏览量:1781

石家庄隆兴寺东侧,一座素白色建筑静卧于古城墙影中。灰砖坡顶,檐角如戟,与千年古刹默然相对。正定博物馆承载着7000年的人文史、2700年建制史与1600年建城史的分量。一层左侧的县史展厅深处,玻璃展柜里卧着一枚枣核大小的陶蚕蛹。其貌不扬的土黄色表面布满细密裂纹,却让观者屏息驻足,它出土于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以5400岁高龄,将中国人养蚕缫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十个世纪。眼前浮现滹沱河畔的先民采桑饲蚕的身影,华夏文明的蚕丝在此抽出了第一缕柔韧的光泽。几步外的五代残碑上,安乐垒三字斑驳犹存。公元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征伐冉闵,在滹沱河北岸筑起这座军事堡垒;四十六年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将常山郡治所迁驻于此,正定城的前身从此扎根。石不言,字为证,冷硬的碑面下,涌动着一座城池初生的脉搏。

展厅中段,一幅仿制的《祭侄文稿》卷轴悬于素壁。墨迹飞白间,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唐天宝十四年(755年),颜杲卿赴任常山太守。安史叛军压境时,他与儿子颜季明率军民死守城池,最终城破被俘。叛军以刀胁其子,颜杲卿瞋目怒骂,竟被钩舌肢解。三年后,其弟颜真卿寻得亲人残骸,悲愤中挥毫写下这天下第二行书,笔锋如刀,字字凝血。凝视那飞溅的墨点,耳畔犹闻滹沱河的呜咽。

转身步入名人堂,南越王赵佗的青铜立像巍然矗立。这位秦朝真定(今正定)人,曾远赴岭南任龙川令。秦亡后,他融合百越,建立南越国,最终归附汉朝,成为开发岭南第一人。今夏特展中,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蕃禺铜鼎、金花泡与乳香静列展柜。尤其那枚乳香,虽已碳化成黑褐色块,却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物证之一,2200年前,地中海沿岸的树脂已沿着海路抵达这座北方内陆城池。

造像厅幽光浮动。北齐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双佛石像并立莲台,衣纹垂叠如静水深流;东魏皇建二年透雕彩绘思惟菩萨半跏趺坐,手指轻托脸颊,垂目间似含无尽悲悯。一尊武平元年贾同村邑人造菩萨立像,彩绘虽已斑驳,璎珞纹路却清晰如新,千年前乡民集资礼佛的虔诚,在石纹中历历可辨。

二层转角处,泛黄的照片定格了两位学者的身影:1933年深秋,梁思成与林徽因攀上开元寺钟楼木梯。梁氏手持测绘仪仰望斗拱,林徽因则倚在阳和楼关帝庙柱础旁展卷记录。他们先后两次踏勘正定,完成《正定调查纪略》,使九楼四塔八大寺的古建珍宝重现光华。展柜里手绘的摩尼殿结构图,线条精准如刀刻,一笔一划皆是学人风骨。步出通史厅,眼前豁然铺开15.5米长的《正定胜迹图》。金代隆兴寺摩尼殿重檐歇山顶,元代天宁寺木塔凌霄矗立,明代城墙雉堞绵延,虽是新绘,却严谨还原了古城鼎盛时期的九楼四塔八大寺胜景。画中商队驼影穿过城门,酒旗在茶楼檐角招展,恰似马可·波罗笔下贵城的繁华再现。

地下一层漆艺体验区里,游客执素白团扇浸入彩漆水面。提转瞬间,大漆在水流作用下幻化成山水云纹,每把扇面皆是天工偶得。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已有漆器,今人用水与漆的相遇,让古老工艺重获新生。工作人员轻抚成扇,釉光流转如岁月包浆。从5400年前的陶蚕蛹到颜氏父子的碧血丹心,从赵佗开拓岭南的雄图到梁林夫妇护佑古建的赤忱,正定博物馆将七千年岁月收纳于方寸之间。所谓名城,不在楼阁几重,而在人如何以生命为笔,在时间的长卷上刻下不灭的印记。正定博物馆收藏的,正是这般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来源:Rhino的兔子窝

初审:刘瀛涵

复审:王云霞

审核:朱志辉、祁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