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华章

IMG_7536.jpg

我国烧制陶瓷的历史悠久,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烧制陶器。至迟到东汉,瓷器已经形成成熟的生产体系。青瓷是我国瓷器烧造历史的开端,它色泽莹润,气韵清雅,在古代文明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朝时期,白瓷在青瓷的基础上诞生。元明清时期,青花瓷、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以及粉彩、珐琅彩等各种彩绘瓷器竞相登台,色彩缤纷。

正定自古便是冀中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业活动繁盛。馆藏瓷器中既有周边窑场出产的典型北方系瓷器,也有经商贸活动流传来的南方窑场的产品。1964年,故宫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拨来一批瓷器,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制作精美、悦人心目,而且还为研究正定乃至华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手工业等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青 瓷

IMG_7532.jpg


青瓷是施青釉瓷器的统称。主要以铁为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助溶剂,烧成后釉色多为青色,有的青中泛黄、或泛灰、绿。北魏中晚期,北方青瓷在南方青瓷烧制技术的影响下产生。至北齐晚期,北方青瓷胎色灰白、釉色浅淡,品质上乘者可与南方青瓷媲美。正定馆藏青瓷分属南北两个系统,北方青瓷的年代普遍较早,釉色多泛黄,南方青瓷多为明代龙泉窑产品,釉色青绿。



白 瓷

IMG_7538.jpg




烧造白瓷,需将胎和釉中的含铁量控制在1%以下,减少铁元素对呈色的干扰,方可成功。北朝时期,白瓷出现在冀南豫北一带,至隋代烧造成熟。根据烧制工艺和外观的不同,白瓷可以分为白胎白釉、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和用白釉遮盖原胎色呈白色的三种类型。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各类精细白瓷和彩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定馆藏瓷器以白瓷数量最多,年代多属唐、宋两朝,器型包括日用容器、陈设物品等。



白釉黑褐彩瓷

IMG_7490.jpg


白釉黑褐彩瓷是以氧化铁或含铁量较高的斑花石作为颜料,在白色瓷胎上绘画,经高温烧成的黑褐彩瓷器。它将中国画艺术与制瓷工艺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笔情墨趣。瓷器纹饰题材多种多样,动物、植物、人物、诗词、歌赋、民谣、俚曲皆可入画,黑白两色强烈对比,具有浓郁醇厚的民间色彩。宋末金初,白釉黑褐彩瓷器由河北磁县观台窑首创,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正定馆藏白黑褐彩瓷器以瓷枕和陈设摆件类器物居多,黑花纹饰挥洒恣意、明快活泼,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花瓷

IMG_7484.jpg

IMG_7603.jpg

IMG_7597.jpg

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属于高温釉下彩。用钴料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出现在唐代,元代烧制技术成熟。这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典雅清丽,广受欢迎。青花瓷曾先后于元末明初、永乐宣德和明末清初经历了三次发展高峰,有众多绝美精品留存至今。正定馆藏大量明清青花瓷,品种多样,装饰纹样题材丰富,绘制笔法各有千秋,极具观赏价值。




彩 瓷

道光窑变洗口瓷瓶.jpg

IMG_7468.jpg

IMG_7593.jpg

彩瓷即带彩绘装饰的瓷器,主要分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几大类。明清两代彩瓷工艺发展迅速,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绘瓷器新品种不断涌现。斗彩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的彩瓷工艺。五彩瓷兴起于明宣德年间,以多种绚艳恍目的色彩组合为特征。珐琅彩创烧于康熙中晚期,是将铜胎上画珐琅的工艺应用到瓷胎上,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瓷器装饰艺术。粉彩则始于康熙末年,也称软彩,因颜色淡雅而得名。


IMG_7469.jpg

瓷器是正定馆藏文物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此次展览我们精选了80余件进行展出。这个数量对于浩瀚的中国瓷器历史文化来说,可谓沧海一粟,但亦可反映我国瓷器史的发展脉络。从最早出现的素色青釉瓷,到清代遍地开花的彩釉瓷器,我国瓷器史走过了3000多个春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新型瓷器的出现,都代表着古人在生产技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意味着无数匠人数不尽的探索、尝试和失败。今天,新中国瓷业依然窑火熊熊,不断创新发展,开创着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