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 | 以特色研学课程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12-13 10:04:00          浏览量:1349

冬日时节

阳光和煦,万物可爱

不少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研学旅行的“大课堂”

这不我县博物馆就迎来了一群孩子

他们在这里与展藏亲密接触

聆听专业的讲解,参与有趣的活动

在一场场知识盛宴中

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17.jpg

刘瑶 摄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23.jpg

刘瑶 摄

周末,在县博物馆的壁画工作室里,一堂以《梦回蕉林纸质文物修复体验课》为主题的研学课正在进行。孩子们在博物馆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用刷子、喷壶、浆糊等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小工具成功将正定名人梁清标收藏的晋代陆机创作的《平复帖》教具进行了修复。大家在动手中思考,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见证古代书法作品的“重生”。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26.jpg


学生 赵宴僮:在这里我学到了一些古代的文化,比如造纸和文物修复,我还在这节课上完成了一次文物修复,感到非常自豪。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30.jpg

《梦回蕉林纸质文物修复体验课》是县博物馆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共同合作,依托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文旅事业发展需要而研发设计出的特色研学旅游课程,旨在更加生动直观地向青少年群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进一步推动正定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该课程在全省研学旅游大赛中荣获了研学旅游课程设计赛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33.jpg

县博物馆工作人员 刘瀛涵:正定文物修复最大的标签就是梁清标,所以我们从梁清标的收藏里面挑选出陆机的《平复帖》,让大家通过对文物的修复,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另外我们还开设了深化课程,是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修复,这也是梁清标的收藏,我们通过聚焦文化IP,来提升正定的影响力,弘扬正定的文化。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37.jpg

刘瑶 摄

研学游的发展一头连着教育事业,一头融合着文旅发展。县博物馆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新模式,不断增加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合作,策划推出了《一起来考古——开元寺南遗址考古职业体验课》《泥火传奇——手作陶泥体验课》《壁立东方——中国传统壁画临摹课》等一系列融合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研学文化课程,通过眼见为实开拓视野,通过亲身实践以行促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自发学习,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研之有物 学而广博”。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41.jpg

家长:孩子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平时在家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籍,这次来到现场体验让书本上的文物“活”起来,对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46.jpg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共考古中心工作人员 王东旭:考古研究课程是从2019年开始陆续对社会开放,是为了响应我们文博向公众开放的政策和趋势,随着我们开放的时长增加,陆陆续续会有很多的同学、家长走到我们考古现场,真实地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微信图片_20241213091451.jpg

在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县博物馆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

在突出特色和注重实效上做文章

通过“文物+研学+文化IP”

真正实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不断推动文博、文旅、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正定发布